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特别报道】致中南的25封“家书”

发布时间:2025-04-30

点击次数:

4月29日,是中南大学合并组建25周年纪念日。25位师生校友寄回25封“家书”,以回忆为笺,讲述爱上中南的25个理由。一封封家书,是一份份青春备忘录,亦是一个个中南人与学校同频成长的见证。

在中南梦想有了轮廓

我这一辈子与中南结缘,七年学业与人生的重要成就都在此完成。读书时的生活很简单,少有社团活动、学生工作等,快乐也很简单,学到了东西就觉得高兴。当时所学的矿物学是非常枯燥的,我一开始思维不习惯,努力学习但没有取得好成绩。幸运的是,后来通过长期坚持找到了自己热爱的方向“矿物晶体结构”,并坚持研究了几十年,为自己、也为学科做出了一些成绩。是中南给了我一段追梦圆梦的旅程。

——地信院退休教授 谷湘平

我的祖父陈新民曾任中南矿冶学院首任院长,父亲陈启元曾任中南大学副校长。作为家中第三代中南人,从懵懂无知到长大成人,父辈们的精神和谆谆教诲早已融入我的血脉。于我而言,对中南的爱,是跨越岁月的传承。如今的我在校史馆工作。这里不仅承载着中南历史,更是千万中南人梦想的起点。我将坚守养我育我的这方沃土,让每一件文物走出旧时光,让更多人了解中南大学。

——校史馆 陈阳希

2015年,从中南博士毕业后的我,申请到了欧盟的“玛丽居里”学者项目,从事压电智能材料的研发与器件设计工作。科研工作充满了挑战和失败,但黄伯云院士等老一辈中南人的爱国情怀和对科研的热爱始终激励着我。我把握每一分每一秒,努力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期待像黄院士一样早日归国报效。如今,我已回到中南这一梦想开始的地方,将在粉末冶金功能材料方向持续深入探索,致力于开发新型传感材料和能量转换材料。

——粉末冶金研究院教授 张妍

我的“中南之爱”,始于实验室的铜合金金相。在这里,我们潜心研发的高性能铜合金正在为“中国芯”注入澎湃动力——高强高导铜合金打造的引线框架,承载着芯片与外界沟通的千言万语,在航天器中编织耐极端温度的“金属神经”,能确保机件在严苛环境下依然稳定运行。导师常说“做有用的科研”,团队为攻克一个合金成分,曾连续三个月通宵迭代数据。当我们的特种铜合金成果应用于国家所需的领域时,我感受到了中南人把论文写在国之重器上的执着。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23级博士研究生 夏卓然

在冶金的星辰大海里,中南给了我遨游的底气。进入实验室的第一天,导师就告诉我,要聚焦国家关键金属资源安全,把技术做好,论文只是副产物。为了给锂资源的提取插上“眼睛”,团队深耕锂离子传感器,五年磨一剑,打造出了抗干扰的锂离子传感器。实现突破的那一刻,让我真正感受到守护关键金属资源安全不是一句空话,而是一代代中南人付诸行动的实践。中南给我们提供了施展才干、实现理想的广阔舞台,值得我们以毕生奋斗深情告白。

——冶金与环境学院2020级博士研究生 伏虎

在中南遇见摇动我的棵“

40年前,我需要坐7天7夜的车才能来到中南。我们入学年龄都很小,在中南读书的经历好比“专家遇到顽童”,那时候刚恢复招生,许多“大师级”的老师们没有带硕士博士的压力,全力培养关心我们,我们是非常幸运的一届。毕业40余年,我经常梦见中南的校园,梦见自己在教学楼、二舍、图书馆四楼……在来回奔跑地寻找什么,我想,我应该是在找最好的青春。

——冶金系1979级校友 陈卫红

2017年,我师从桂卫华院士开始读博。印象最深刻的是桂老师叮嘱我的两句话:一是“踏踏实实做事,老老实实做人”。当时,我正面临学业焦虑、心态浮躁,而桂老师的这句话激励我不气馁、心无旁骛地顺利完成了博士学业。二是“不要停留沉浸在过去成绩中”。2022年,我刚留校工作,因博士毕业有些小成绩而比较骄傲,桂老师就私下敲打了我: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和科研工作者应当善于想事、勤于做事、勇于成事。这句话如当头一棒,让我惊醒。桂老师的每次提点都恰逢其时、醍醐灌顶。好老师不仅仅是能教授渊博知识学问的授业导师,更是学生学术研究和教书育人路上榜样和明灯,一直指引照耀着我们前行。

——自动化学院教师 杨超

在学校“四个面向”宣讲团报告会上,我曾讲过中南学子在不同海拔高度奋斗的故事。代东援学长在海拔千米之上的南疆小镇的坚守让我感觉到青春的热诚可以温暖祖国边疆的每一寸土地;芮艺超学长在井下千米的科研攻坚让我体会到知识分子的担当就是要守护最基层劳动者的生命安全。如今我自己正在致力于解决智能矿山建设中的科学问题,在点滴中贡献中南人的力量。中南人表达爱的方式之一,就是用奋斗身影绘制属于自己的青春画卷。

——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2023级博士研究生 吴照浩

第一次听到“中南大学”是在高三历史老师口中,他口中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是中南大学在我脑海中最初的剪影。寒假时,几位学姐返校宣讲,她们口中中南的美丽校园、美味食堂和丰富活动成为我高三枯燥生活中的动力。2023年夏天收到录取中南的通知书后,从交通住宿到选课考试,学姐们都耐心为我解答。来到学校后,直系学长学姐无私的资料分享也一次次让我感受到中南的暖意。如今我即将成为大三学姐,也想用自己的力量为学弟学妹答疑解惑,将这份暖意传递下去。

——人文学院2023级本科生 洪佳慧

在中南,我曾参加学校“星火计划”到基层实习。那时当地的校友学姐就不遗余力地传授我们基层工作经验。经过不断地积累、实践,毕业时我也最终选择去往基层,化作星星之火。在乡镇锻炼的日子,我时常接到来自母校的问候。老师同窗在关心我工作是否辛苦,我回寄文创特色笔记本,扉页夹着升华楼的明信片;学弟学妹们困惑于职业选择,我拍下就业帮扶车间里新抽的春芽,在照片背面写上“知行合一”。我所在的乡镇如今每年也都有新的选调生,我也会循着当时学姐的模样,给学弟学妹力所能及的帮助。我们以不同姿态扎根三湘四水,始终响着同一脉心跳。

——公共管理学院2018级校友 卢奕佳

在中南,普通的日子也发光

在学校原创舞台剧《张孝骞》中,我有幸饰演抗战中带领湘雅西迁的张孝骞院长。借此契机,我对于校史、院史有了更深入地了解。它承载的不单是个人的工作与成就,更是融入了国家与民族的时代叙事:“六亿神州尽舜尧”诗词的背后,是陈祜鑫教授等前辈为血吸虫防治事业一生的奉献;赤脚医生口袋必备的《农村医生手册》,是新中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中湘雅人勇担责任的沥血之作……翻开校史,相信你也会和我一样,更加深沉亲切地爱上中南。

——湘雅医学院辅导员 周子琪

作为校园记者,四年里我参与过数十次报道任务。最难忘的一幕,是1979级校友毕业40年返校重拍毕业照时,553位老校友齐声喊出“中南大学我爱你”。看着学士帽再一次高高扬起,彼时大四的我一下子明白,在无数上课学习、采访报道的平凡日常中,我的青春也早已在这里深深扎根。那些举起相机记着笔记奔波在校园各处的时光,恍如昨日。在一次次中南故事的书写中,我早已成为了故事的一部分。

——人文学院2020级校友 罗一琛

在舞月草街舞社度过的四年,是我的人生高光时刻。每一次在二食堂门口、街边或在江边的舞动,我感受到的都是自由、快乐和洒脱。我在排练里学会坚持和精益求精,也在一届届的传承中读懂责任。那些年和伙伴们在一起的喜怒哀乐,也都永远成为了我生命的一部分。十年前,我曾参与过筹办舞月草十周年晚会,今年舞月草20岁了,希望我爱的舞月草、我爱的中南能够一直走花路,一起度过更美好的三十年、四十年……很多很多年。

——法学院2014级校友 王珺钰

作为摄影爱好者,我最爱的中南景色之一便是天心校区的火车头。去年深秋,我在寒夜里守候两小时,将繁星轨迹同蒸汽机车定格。当星轨延伸的刹那,我仿佛听到了火车汽笛穿越时空,与新时代的脉搏共振。还有春日的“海棠城堡”、初冬梧桐路的金色诗意,也是我永远也拍不够的风景。那些在取景器里反复校准的曝光与构图,那些被定格的晨昏光影,不仅是视觉的盛宴,更是无数中南人的校园足迹。

——土木工程学院2022级本科生 钱柄宏

爱中南有千百个理由,美食最深入我心!在中南食堂,我体会到各色美食于心灵的抚慰。漫步麓山南路,鼻尖率先被诱人的香味吸引!转角的锅贴、街边的牛肉面、现炸的糖油粑粑和臭豆腐,每一个都让我欲罢不能。从早到晚,各色各味的吃食充斥着烟火气,我会为到底是吃特色熏肉大饼还是正宗老麻抄手而烦恼。中南满足了我对大学美食的所有幻想!因为美食,我爱上这座城;因为美食,我不后悔来中南!

——湘雅护理学院2024级本科生 张凌曦

中南背后有力的托举

中南四年是我人生最美好、收获最多的四年。老师教会了我一辈子热爱且赖以生存的专业技能,结识了后来合作三十年的联合创始团队,给了我出发闯荡的“创业包”。读书时,系里了解到我的家庭情况后,给我评了最高的助学金每月18元,帮助我顺利完成学业。也正因此,我回学校设立了“新赛达”奖学金,如今也已持续捐赠20年了。希望通过这份支持,帮助更多中南人跨越物质条件的限制成长成才。

——化学系1985级校友、惠州市新赛达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魏仁兴

初入中南时,绿色通道的学费减免让我不再为吃饭发愁;学校提供的校内周转房让漂泊多年的母子有了遮风挡雨的港湾;任课老师悄悄塞来的生活费解了燃眉之急,国家和学校设立的奖助学金,像一双双无形的手,托举起我濒临破碎的求学路。如今的我,从中南走出,目前在香港科技大学任职。中南教会我,苦难不是沉沦的理由,而是向上的阶梯。愿中南在这份温暖的底色下更好更强。

——土木工程学院2013级校友 吴步晨

初到长沙时,我是个连当众说话都会紧张的腼腆女孩。中南用温暖的怀抱为我搭建了成长的阶梯:国际教育学院的“朋辈互助队”让我找到了家的感觉,校园记者的历练教会了我团队协作。中南教会我的不仅是新闻传播的专业知识,更让我触摸、感知到真实的中国。我将带着中南赋予的力量,继续在世界舞台传播中国声音。

——马来西亚籍留学生 杨堬嫆(YEOH YEE YONG)

求学期间,我曾面对化学类专业核心课程举步维艰。挂科、留级,一连串的打击让我陷入了自我怀疑。好在辅导员老师主动找到我,耐心倾听我的烦恼,任课老师们也帮我制定了个性化辅导方案,在老师和辅学义工同学们的帮助下,我逐步克服畏难和浮躁情绪,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新学习方法,补齐了所欠的学分,即将于6月份毕业。中南让我知道,迷茫的人也能摸索出自己的道路,每一颗青春洋溢的心都可以闪闪发光。

——化学化工学院2025届毕业生 潘鸿标

今年6月,我即将从中南出发走向人生海海。回望求职路,我曾参加学校组织的“宏志助航计划”就业能力培训,从面试技巧、简历优化、职业礼仪,到如何辨明求职陷阱,它一步步教会我成为一个“社会人”,助我找到职业发展方向。去年秋招时,我在结合专业和兴趣后锁定了心仪岗位,拿到了美团、腾讯和京东的offer。蔓蔓日茂,早开者荣,晚开者亦荣。中南四年,我有幸和中南共成长,感念她的包容与托举。

——公共管理学院2025届毕业生 褚江平

在中南肩上有了责任重量

中南教会我的第一课,是“国之所需,吾之所向”的担当,当我们把显微镜对准材料微结构时,心里装的应是国家航空航天事业的星辰大海。从曼彻斯特大学完成博士后工作后,我回到中南,从被培养的学生成为培养人的导师,对此有更深切的体会。为了攻克某型飞行器材料难题,要在40℃高温车间里工作,但我们不曾懈怠,因为我知道,国家工程等不起!如今的实验室,设备更新了,平台更高了,但不变的是“甘坐冷板凳”的氛围。年轻学子们仍会为一个实验数据争论到深夜,仍会在高温炉前一站就是几小时。因为他们知道,这里的每一粒粉末、每一次烧结,都可能孕育着改变国家科技命运的力量。

——粉末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 曾毅

从驻村工作队员到挂职干部,在江华的六年里,我亲身参与了学校与江华携手前行的奋斗历程,也有幸见证了江华从“国家贫困县”到“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标杆”的华丽蝶变。这些年最令我难忘的是,重病患者在家门口成功救治的一声感谢,孩子们在支教课堂上的一眼向往,广大村民在年底分红的一脸笑颜,看到群众对江华变化的赞许,这也是对我们定点帮扶最大的收获与成就。“中南蓝”与“瑶山绿”交相辉映,这是我心目中的乡村振兴壮美篇章。

——中南大学驻江华瑶族自治县工作队队长、挂职副县长 曹斌

此刻,我正作为医疗组长,随中国(湖南)第26批援塞拉利昂医疗队远在非洲执行医疗援助任务。从岳麓山下到跨越山海,回首成长之路,是母校赋予我扎实的临床功底,更让我深刻领悟到“救死扶伤”的使命担当。毕业后,我多次响应国家召唤,奔赴武汉驰援抗疫,深入云南偏远地区开展巡回医疗,远赴非洲援塞。在一次次援助工作中,面对疾病的感染风险和医疗资源的极度匮乏,是“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的中南校训,赋予我直面疾病的勇气;“公勇勤慎,诚爱谦廉”的湘雅精神,教会我如何因地制宜、克服困难、战胜疾病,中南始终以家国情怀激励着我们。

——湘雅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 彭礼明

十年前,我们几个年轻人怀着满腔热血在中南大学一间普通教室里开始创业。那时候,白天上课、晚上干活,设计图纸、敲代码、拧螺丝、调试设备,全靠自己动手,一干就是到凌晨,但是没有人觉得苦,因为心里有光。母校给了我们最初的支持和信任,老师们给了我们技术上的指导和精神上的鼓励,让我们敢于从零出发、挑战不可能。中南教会了我们什么是“知行合一”,也教会了我们如何把一件事做到极致。十年过去,我们从三人小组成长为高新企业,心中始终装着那份来自母校的信念。中南,是我们梦想的土壤,是我们初心的归处。

——机电工程学院2022级博士研究生、湖南中南鸿思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 唐佳

2000年4月29日是中南大学合并组建的日子,也是我的生日!高中时就一直激励我的“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的座右铭恰好是中南校训。带着这份幸运,我在中南完成了研究生学业。三年里,我深感科研其实就是一场与熵增对抗的斗争。我一直在和程序bug、数据异常和论文返修这些“老朋友”进行博弈,数次经历课题研究停滞不前,但是能源楼里的日日夜夜,让这些迷茫困惑都焓变为让自己前进的动能,激励我突破与蜕变。在中南的日子,也让我懂得,学术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也不是简单的热力循环,而是不断地寻求创新,我对中南校训有了更深地理解,我将秉持校训从中南出发,努力做出能回报社会的科研成果。

——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2025届毕业生 李凤合

 

 

来源:新闻中心

(一审:廖林;二审:王晋安;三审:郑杰)

关闭

地址:深圳市南山区高新南四道239号虚拟大学园大楼A510a室

邮编:518057

电话:0755-26551776

0755-26551824

版权所有:中南大学深圳研究院

  • 中南大学

  • 中南大学深圳研究院